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金融资本已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
赢得资本的青睐就能获得发力新经济的蓬勃力量,进而占据城市竞争的制高点。
兼具开放禀赋和金融基因的青岛便是一座金融护航、资本赋能的城市,自去年上市公司实现数量、市值“双料第一”以来,青岛已成为山东资本市场的领头雁。
(资料图)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持续用力。
在这样一个发展大背景下,青岛金融资本市场“脱虚向实”趋势尽显。
撰文/董晓凤
审校/庄建成
加码资本市场“下半场”
作为高质量市场主体,上市公司是挖掘内需潜力、增强产业实力、激发经济活力、提升转型动力、扩容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
2022年,青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年,全市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2家,超过此前原定新增10家的目标。上市公司总市值是企业自身发展优势的重要体现,背后关乎城市的竞争力强弱。随着上市企业新军的不断加入,青岛“资本军团”总市值也创下新高。
2023年6月9日,豪江智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首家A股上市公司虽“姗姗来迟”,但终于让青岛在上半年实现“破局”。
豪江智能是即墨区第9家A股上市公司,从青岛A股上市公司的区市分布来看,截至目前,城阳区14家、崂山区13家、黄岛区11家、即墨区9家、胶州市7家、市南区4家、市北区4家,李沧区2家、平度市1家。
虽然上半年青岛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略显沉寂,但是下半年的冲刺依旧值得期待。根据公开信息,在进行A股IPO审核但尚未过会的山东企业共39家,其中青岛拔得头筹,有9家企业在列。
截至目前, 青岛境内外上市公司83家,居北方城市第三位。
企业竞争的背后暗含城市之间的较量。上市企业的数量多少与质量优劣,向上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向下离不开资本市场“后备军团”的量质提升。
目前,青岛有重点的拟上市后备企业442家,山东省瞪羚企业22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独角兽企业12家。
这些企业均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青企上市的主力军,而青岛能否再次迎来上市热潮,今年“下半场”的工作开展,至关重要。
金融“活水”奔涌而来
金融如同“血液”,不仅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否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一直以来,青岛高度重视金融业的价值,通过加强金融与实体的链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度和力度。
从青岛市统计局公布的前5个月青岛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截至五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4亿元,同比多增409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14亿元,同比多增339亿元。
与此同时,近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也召开了发布会,介绍优化金融领域营商环境的具体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会上提到,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连续突破两个千亿级台阶、本外币存贷比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5个和2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呈增长趋势。
一项项数据无不彰显着青岛金融业的底厚根深。作为千行百业的前导型产业,金融业具有服务业高度集中、资源集聚、区域辐射带动等功能特性,不仅可以持续不断为城市赋能,还将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金融业增量的主要来源。而青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荣互生的路径非常清晰。
在实体经济与招商引资持续攻坚、一系列大项目落地的背后,必然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而金融业也在青岛的24条重点产业链中,扎下了增长增值的“根基”。
从今年前5个月数据来看,青岛实体经济展现出了不错的韧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20个大类行业同比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而这背后所带来的金融增量自然不用多说。
此外,作为青岛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一环,聚焦新兴产业的专业园区建设,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了配套基金的设立。目前,青岛已设立基金10余支,认缴规模超170亿元。
而在城市更新建设方面,其带来的金融增量同样可观,从今年前5个月数据来看,城市更新建设带动下(尤其是低效片区、旧城旧村改造等项目),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9.6%,成为拉动青岛经济增长、扩大有效需求的主力军。
回过头看,青岛之所以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城市资金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其背后带来的发展增量亦十分可观。
高质量发展背后的进阶密码
城市发展与金融资本是互融共生的。当前,青岛正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金融资本加持,将多方面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为城市腾飞提供源源动力。
而金融资本的良好运转,离不开青岛背后的持续努力。
近年来,青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企业上市作为金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全国首创推动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十项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大培训,集齐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交易所培训基地,资本市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同时,制定上市和拟上市企业“白名单”,严格把控准入门槛,定向重点培育,动态优化调整,做到“无事不扰,有事立办”。
众所周知,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青岛以最大诚意优化营商也吸引了众多外企来青。2022年,国新健康、鹏博士、华铁股份先后奔赴青岛,而这正是青岛这座城市与企业“双向奔赴”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青岛也十分注重对后备企业的培育。 毕竟企业发展质量也关系着其后期长远的发展,更影响着资本市场扩容的品质。
积极构建梯度培养体系,精准建立442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后备库,上市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去年全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6600家、7000家左右;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4家。
未来,随着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持续加码资本市场,其带来的经济增量也将进一步汇入金融“活水”,为青岛在城市间的角逐中获得更多优势。
关键词: